20151202 白冷圳二號倒虹吸管の空拍

前往新社區中和國小參加資訊教育分區座談會,由於正值新社花海期間,一點都不想穿越新社,所以選擇了從台8線省道走龍安橋進去新社,事實上我覺得這樣走好像也比較快一點。
走這條路線的話,就會經過 白冷圳倒虹吸管,除非特別留神,否則真是個開車「咻~」一下就錯過了的地方。因為,跨越抽藤坑的大水管,跟平常在很多地方看到的輸水管沒有什麼兩樣。
先來看看維基百科的白冷圳條目:
白冷圳是台灣台中市一條水圳,乃日治時代遺留的靜態產物,提供新社、東勢、石岡等地區水源,為新社地區的生命之水,具民生用水、灌溉肥田之功效。在當時是一項重大工程,每當碰上山峰溪谷,必須沿途建造隧道、水橋,與平原地區水圳有不同之處,可謂「遇山鑿隧,逢川造橋」,至今已成當地人飲水思源的象徵,也成了歷史活教材。
白冷圳於昭和3年(1928年)所建,由於新社台地位處高地,是良好的蔗苗養成場所,卻有地勢太高而缺乏水源的困擾,於是選定在海拔550公尺的白冷取水,昭和2年(1927年)台灣總督府請磯田千雄規劃,1928年撥專款145萬日圓開始闢建,日治時期,立有「白冷圳回水灌溉工程竣工紀念碑」。完工後由台灣總督府直接經營,為一條官設官營的埤圳,並設立蔗苗養成所,育苗分發至全台灣推廣種植。
所以,是一條水圳,引水管道,從白冷引水而來,於是稱為「白冷圳」。
但是又有什麼特殊呢?關鍵就在條目中有一段描述「有阿寸溪、抽藤坑溪與矮山坑溪三座倒虹吸管,分別編號為1號、2號、3號,其中以2號倒虹吸管最俱規模,當時堪稱遠東最大水利設施。」,這 「2號倒虹吸管」原來當年這麼的響噹噹阿~

橫跨抽藤坑溪的2號倒虹吸管落差最大,達90公尺之多,管徑0.135公尺,全長346.9公尺,與1號倒虹吸管相同屬於鋼製水管(3號倒虹吸管是水泥暗管)。
也就是說,這開車一不小心就錯過的倒虹吸管,其實在山谷間「趴」在兩座山坡上,高度有90公尺!不靠外力,只靠壓力的虹吸作用就能讓輸水下到山谷後又爬上山去,超強的!
好啦,看了一堆介紹,有興趣的詳讀,今兒個既然順路來到此處,當然停車拍幾張 :)
今日空氣品質不太理想,雖可從山谷中眺望大甲溪河床,可是能見距離不遠~
輸水管就是要從 河床 跨越 近景的這座小山,看起來不高,可是不靠外加動力,真的超有智慧~
看見照片近處,中間下方的樹林間有大水管嗎?
人從山谷裡面的道路經過,真的只會注意到跨越抽藤坑的那座輸水管,壓根兒不會注意兩側山上爬著超大管路,而且,不經過解釋,又怎能體會前人運用智慧而成的心血,投以敬佩呢?

台中歷史建築十景的第一名,文建會(今文化部)選錄台灣歷史建築百景之一。當之無愧!
注意看一下,水管有好幾條?

其實是兩條,因為原先的白冷圳2號倒虹吸管(照片中綠色)在 921大地震的時候損壞,於是另外建設了新管道(照片中藍色),舊管線原地保存作為紀念。

查找資料的時候,發現這官方網站「2015白冷圳文化節」的內容實在是零零落落,參考價值還不如「台中市政府新聞稿」 @@

倒是另外找到這位「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」作者對於白冷圳工程歷史描述資料,豐富許多:
白冷圳工程的設計者是磯田謙雄。磯田謙雄出生於明治二十五年(1892),大正七年(1918)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, 來到台灣,任職於台灣總督府土木局,曾追隨八田與一參與桃園大圳、嘉南大圳等興建工程。
昭和三年(1928)十二月,磯田謙雄出任「大南庄蔗苗養成所灌溉導水路工事」主任, 負責白冷圳的工程設計,因此而有「白冷圳之父」的美譽。
磯田謙雄先後在台擔任公職近三十年。台灣光復(1945)之後,仍獲得留任擔任技師, 直到民國三十六年(1947)六月才返回日本。
今日這順道一拍,看見了翻山越嶺的水利工程令人讚嘆,有機會經過此處,可別當成普普通通的大水管,停下來看一看吧 :)

留言

  1. 回覆
    1. 真的,有些地方我們就是不容易看到全貌,當看到全貌更有所感動~:)

      刪除
  2. 廖兄您好

    是否方便引用您本篇網誌中所拍攝的照片,並且註明出處呢?謝謝

    回覆刪除
    回覆
    1. 您好,引用OK的,謝謝您的留言~ :)

      刪除
    2. 感謝您的回覆以及願意授權分享引用,感謝!

      刪除

張貼留言

留個話吧 ^O^