卡到陰胡亂想-互助會型態與成長社群概念



一直以來,總在參與的教師專業社群裡面碎碎念著一個概念:「僅僅習慣於向他人學習,是不道德的,每個夥伴隨時都可以在分享者與學習者之間轉換,教學相長。」
我相信著,一個專業社群之所以組成,絕對不該是因為公文、政策、人情,ㄜ~~好吧,就算一開始有可能是因為這樣(@@),可是如果就是這樣下去,也一定不會長久。最終還是要培養出「團隊夥伴」的情誼才行~

泡泡心目中的學習型社群、專業社群,每個人都應該是會有收穫也可以帶給其他人收穫的,就像是...一群好朋友那樣!能夠長長久久的好朋友,就不該有人總是扮演付出者的角色,不該有人總是扮演接受者的角色,而是互相有來有去的,對吧?

這兩天到勞動部的創客基地去,聊著聊著又聊到這樣的話題,從市區離開時開在那條很「漫長」的臺灣大道上,這條路雖然很長,不過不是因為很長所以很漫長,是因為總是塞車所以才漫長的 @@!啊~這不是重點,重點是,因為很漫長所以想著聊到的問題,突然腦袋裡面怎麼跑出互助會這件事情,哈!對啦,就是這樣,要怎麼解釋那種我心目中的專業成長社群呢?就是互助會啊!不過,箭頭換個方向,或者單箭頭換成雙箭頭也可,甚至,雙箭頭兩頭不一樣大更貼近我的想法~

傳統的互助會,就是一群朋友、朋友的朋友或者是朋友之間揪來相似背景屬性的人,然後大家來互助。怎麼互助呢?通常是金錢最實際了,大家偶有需求就相互爭取一下社群的幫助,沒有需求的時候,就抽籤或者輪流擔任被幫助的角色。當然,會腳(參與者)也是有得到些許的回饋,不過整體來說,在傳遞幫助這個概念上,箭頭是從多人到一人的。

而我認為的教學專業成長社群也差不多是這樣的概念,就是一群朋友、朋友的朋友或者是朋友之間揪來相似背景屬性的人,然後大家來互助。怎麼互助呢?通常是教學知識與經驗最珍貴了,大家偶有需求就相互討論一下夥伴的經驗,排定特定主題的分享,沒有特別需求的時候,就抽籤或者輪流擔任分享的角色,參加夥伴是主要的收穫者。當然,輪到分享的夥伴也必然會在分享的過程中得到收穫,不過整體來說,在傳遞幫助這個概念上,箭頭是從一人到多人的效益。

除此之外,互助會的會頭、專業社群的發起人,也通常會是會腳、參與者的角色,互助會裡面會有比較活耀的會腳,就如同社群裏面也會有比較活耀的參與夥伴,但是,互助會不該有核心成員的階級現象,也如同專業社群裡面其實不應該有領導團體的階級現象,一個穩穩當當的傳統互助、一個可長可久的專業社群,當如是。

留言